在脱贫攻坚工作中,包扶单位如何帮助贫困户找到新出路,引领群众脱贫致富?柞水县人大机关在帮扶工作中为帮扶村瓦房口镇金星村找准产业,依托当地资源开展“三变”改革,引领群众依靠产业致富。
瓦房口镇金星村位于柞水县城东南约70公里,瓦房口镇西南8公里处。村域总面积45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积2100亩,林地面积37592亩,退耕护还林面积2575亩。全村辖7各村民小组,497户1701人,建档立卡贫困户153户423人(其中:一般贫困户89户359人,低保户16户32人,五保户32户32人),贫困发生率13.6%。面对这样一个自然资源贫脊、思想观念保守、贫困程度较深的村落,县人大机关驻村工作队自开展帮扶工作以来,没有退缩、没有气馁、没有怨言,始终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、砥砺奋进,积极探索“三变”改革,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,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摆脱贫困的新路子。
锁定“羊”产业
思路决定出路,产业决定发展。近年来,金星村群众先后自主发展了中药材种植、畜禽养殖等产业,但均因规模小、技术差、效益低等因素,导致失败,严重挫伤了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。为调动村民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,县人大机关驻村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关于“三变”改革精神,紧盯羊肉市场价格稳定、销售前景广阔这一趋势,立足金井河流域水源充足、草木丰盛,适合山羊繁育生长这一实际,吸取北线30余家山羊养殖户,规模小、周期短、成本高、收益低的教训,通过深入调研,广泛探讨,详细论证,最终将该村的脱贫主导产业锁定为“羊”产业。采取“党建+三变改革+集体经济+合作社+贫困户”的模式,登记注册并成立了柞水首家集繁育、养殖、销售为一体的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,规划用两到三年时间把合作社发展成县域最大的山羊繁育养殖基地,不仅带动本村贫困户脱贫致富,更要引领全县山羊产业发展。
选准领头“羊”
产业找准了,思路确定了,剩下的就是一个干字。说干就干,2017年8月,县人大机关驻村工作队指导在瓦房口镇金星村椒园沟口,启动了柞水县兴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。该项目占地5亩,计划投资100万元,建设标准化羊舍4间1000平方米,饲料间1间300平方米,办公用房4间100平方米,消毒室1间15平方米,厨房餐厅2间60平方米等。为破解资金短缺、节省开支,金星村临时党支部研究决定,从驻村工作队中选派责任心强、有担当精神的村主任熊啟斌同志负责合作社建设,由监委会主任徐政国同志负责项目建设监督工作。村主任熊啟斌更是将合作社建设等同于自家盖房,精打细算、亲力亲为。每天早上6点准时到达工地,组织工人施工,全天候驻扎工地监管质量和安全,成为下班后最后回家的人。在临时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及村主任熊啟斌等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,合作社仅仅用了3个月就建设完工,节约工期2个多月,节省资金30余万元。合作社全面运营后,预计年繁育小羊800只,出栏育肥羊350只,年产值70余万元,带动全村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。
群众“喜洋洋”
初冬的季节,当第一抹阳光洒在山里的时候,人们的心中总是暖洋洋的。2017年10月6日,柞水县兴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召开了第一次股东大会,合作社将65%的股份782股分给了121户贫困户391人,并签订了入股协议书,为贫困户发放了股金证。为了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,消除贫困户“等靠要”思想,驻村工作队引导贫困户参与养羊产业发展, 3月至11月每人每月交草料50斤,并确定每月5日、15日、25日为收草日,合作社按时定点进行收取。金星村一组贫困户刘正兴因为错过了交草时间,亲自将草料送到村办公室,并高兴的说:“ 我给合作社交草,合作社年底给我分钱,我是通过自己劳动来换取报酬,心里面踏实,也免得其他人再说我们贫困户是好吃懒做的人。”让贫困户以交草的形式让贫困户都参与到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中来,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报酬(分红),交得是草,换回来的是真金白银,此刻金星村的121户贫困户391人,脸上流露出的更多的是喜悦、是信心、更是尊严。(张涛 李永涛)
版权所有:柞水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    
网站维护:柞水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     陕ICP备19000039号-1
地址:党政机关大院1号楼3层 邮编:711400 联系电话:0914-4343551 邮箱:zsrdbgs@163.com